谷雨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,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。每年4月19日~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°時,為谷雨,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。同時也是播種移苗、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三月中
谷雨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,也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。每年4月19日~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°時,為谷雨,源自古人“雨生百谷”之說。同時也是播種移苗、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三月中,自雨水后,土膏脈動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。雨讀作去聲,如雨我公田之雨。蓋谷以此時播種,自上而下也。”這時天氣溫和,雨水明顯增多,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。
雨水適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,古代所謂“雨生百谷”,反映了“谷雨”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。但雨水過量或嚴重干旱,則往往造成危害,影響后期產量。谷雨在黃河中下游,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,也說明了“春雨貴如油”。
宋代,洛陽以谷雨為牡丹開候,俗稱牡丹為 “谷雨花” ,以期在谷雨開花,有 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的諺語。時至暮春 “幽蟄蠢動,萬物樂生。依依楊柳,翩翩浮萍。 桃之夭夭,灼灼其榮。鵲營巢于高樹,燕銜泥于廣庭……”
常言道“清明斷雪,谷雨斷霜”,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,氣溫回升加快,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已達到12度以上,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。
二十四節氣
二十四節氣,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,是根據地球在黃道(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)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,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°所到達的對應位置代表不同的節氣。
每月一節(節氣)、一氣(中氣),一年十二節、十二氣,合稱二十四節氣。其中,“節”為一月之始,“氣”表一月之征。
黃經:指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,是在黃道坐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坐標值(另一個值是黃緯),在這個系統中,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。
黃道:是太陽在一年中橫越天球的路徑,在一年中會穿越天球赤道兩次,一次是在春分點,另一次是在秋分點。
由于在黃道上沒有明顯可以作為黃道經度0度的點,因此春分點被任意的指定為黃經0度的位置,天體的黃經度就是由天體向東量度至春分點的角距離。
中國古人把360度劃分成24等分,每分15度,為一個節氣。兩個節氣間相隔日數為15天左右,全年即二十四個節氣。
谷雨丨三候
中國古代將“五天”稱為“一候”,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“三候”。
一候,萍始生丨浮萍開始生長。
二候,鳴鳩拂其羽丨布谷鳥鳴叫,提醒人們要開始播種。
三候,戴勝降于桑丨桑樹上已經可以見到戴勝鳥。
信
谷雨三信所代表的花為:“一候牡丹,二候荼蘼,三候楝花。”
楝
谷雨發展歷史
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:“清明后十五日,斗指辰,為谷雨,三月中,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。”
《群芳譜》:“谷雨,谷得雨而生也。”谷雨前后,天氣較暖,降雨量增加,有利于春作物播種生長。
大約在4000年前,軒轅黃帝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,他命倉頡為左史官。倉頡做了史官以后,用不同類型的貝殼和繩結的大小、橫豎為標記記載事務。可是,隨著倉頡主管事務日益繁多,老辦法已遠遠不能適應需求,倉頡很犯愁。
每年谷雨節,倉頡廟都要舉行傳統廟會,會期長達七至十天。年復一年,成千上萬的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此地,舉行隆重熱烈的迎倉圣進廟和盛大莊嚴的祭奠儀式,緬懷和祭祀文字始祖倉頡。
人們扭秧歌,跑竹馬,耍社火,表演武術,敲鑼打鼓,演大戲,載歌載舞,表達對倉圣的崇敬和懷念。戲班子、商號也來赴會湊興,熱鬧非凡。
倉頡廟會已經成為當地一個隆重節日。甚至當地人入學拜師、敬惜字、愛喝紅豆稀飯、喜住窯洞、乞雨、乞子,祈福禳災等習俗也都是與倉頡有關。
傳遞咨詢 知曉動向
領取免費備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