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離2019年高考還有12天,你準備的怎樣了?高考歷史是文綜三大巨頭之一,高中歷史是很多學生頭痛的科目,中國歷史悠久,上下五千年,有那么多本書呢,都要背嗎?這可如何是好?想想是不是都頭大?歷史雖然是文科,需要背誦掌握的東西有很多,但是你如果死記硬背也是不行的。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高考倒計時: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(評價類),小伙伴們拿走不謝!
距離2019年高考還有12天,你準備的怎樣了?高考歷史是文綜三大巨頭之一,高中歷史是很多學生頭痛的科目,中國歷史悠久,上下五千年,有那么多本書呢,都要背嗎?這可如何是好?想想是不是都頭大?歷史雖然是文科,需要背誦掌握的東西有很多,但是你如果死記硬背也是不行的。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高考倒計時: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思路(評價類),小伙伴們拿走不謝!
首先,要明確此類題型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基本點:公正客觀。其次,要想到此類題型一般分為正、反兩方面進行評價。再次,依據材料和題干,如果內容基本是正面的,則評價為正面;如果內容基本是負面的,則評價為負面。最后,評價如果從橫向來看,答案多為題干對象與前代、后代相同(相似)對象之間的關系(與前代)或影響(與后代)。評價如果從縱向來看,答案多為評價對象與其他同期相關對象之間的關系或影響。
【注意】
①評價正面的時候,答題基調與意義題基本一樣;橫向評價與其后相同(相似)對象關系的時候,答題基調與分析歷史意義題基本一樣。
例題一:
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,按“官有能而祿有功”的原則,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,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。秦至漢初,秉承法家理念,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。漢武帝以后,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,官吏個人品行對于引導、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。東漢時,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“名”,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,曹操執政,強調“唯才是舉”,功、能者優先,“不官無功之臣,不賞不戰之士”。西魏北周選任官吏,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:“凡所求材藝者,為其可以治民。”強調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。“其志行名者,則舉之;其志行不善者,則去之„„凡求賢之路,自非一途。然所以得之審者,必由任而試之,考而察之。”
——摘編自翦伯贊《中國史綱要》
材料二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“四善”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:“一曰德義有聞,二曰清慎明著,三曰公平可稱,四曰恪勤匪懈。”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,稱作“最”。每年考核,公示結果。考核分為九等:“一最四善為上上,一最三善為上中,一最二善為上下……居官飾詐,貪濁存狀,為下下。”“善”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。
材料三取士概歸學堂,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……且設立學堂者,并非專為儲才,乃以開通民智為主,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,具有普通之知能,上知效忠于國,下得自謀其生。其才高者,固足以佐治理,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。
查科場試士,但憑文字之短長,不問人品之賢否。是以暗中摸索,最足為世詬譏。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,另立品行一門,用積分法,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,同記分數,共分言語、容止、行動、作事、交際、出游六項,隨處稽查,第其等差,至考試時,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,并合計算。
凡算學、地理、財政、兵事、交涉、鐵路、礦務、警察、外國政法等事,但有一長,皆可保送。俟考試時分別去取……其取定者,酌量用為主事、中書、知縣官。
——摘編自《袁世凱、趙爾巽、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》(1905年)
(2)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,簡要評述清末對“德”、“才”的新認識。(10分)
解析過程:
(一)題干關鍵詞確定:
“簡要評述”(題型:評價題+敘述題)、“清末”(時間-橫軸)、“對德、才的新認識”(政治制度與思想-縱軸)
(二)解題關鍵信息:
材料三:
①取士概歸學堂,且設立學堂者……乃以開通民智為主
②查科場試士,但憑文字之短長,不問人品之賢否……最足為世詬譏
③今學堂定章于各項科學外,另立品行一門……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,同記分數
④凡算學、地理……等事,但有一長,皆可保送……其取定者,酌量用為主事、中書、知縣官。
教材:清末新政教育改革、官制改革的主要內容。
(三)推薦答案(評價部分):
評價:
①清朝對德才的認識繼承了前代重視官員德才兼備的標準。(橫向-較前評價)
②清朝對德才的認識適應了清末的形勢,迎合了歷史發展的潮流。(橫向-比后評價)
③清朝對德才的認識大大促進了教育、思想文化的進步與新式人才的選拔、培養。(縱向-相關因素評價)
例題二:
閱讀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
材料一在歷史中,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。唐代韓愈以周公、孔子的繼承者自居,排斥佛、道,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,認為周公、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。他在《原道》中說:“吾所謂道也,非向(先前)所謂老與佛之道也。堯以是傳之舜,舜以是傳之禹,禹以是傳之湯,湯以是傳之文、武、周公,文、武、周公傳之孔子,孔子傳之孟軻。軻之死,不得其傳焉。”他的這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。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”新儒學“的先河。
——摘編之卞孝萱等《韓愈評傳》
材料二19世紀末,康有為撰寫《新學偽經考》《孔子改考制》二書,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《周禮》《左傳》等書,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,影響惡劣,導致“中國之民,遂兩千年被(遭受)暴主夷狄之酷政”。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《詩經》《禮記》等原典,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。在他看來,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,《春秋》便是孔子為“改制”而創作的。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《春秋》,認為《春秋公羊傳》中的認為:“始于攪亂(世),立君主;中于升平(世),為立憲君民共主,始卷太平(世),為民主”。
(1)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。(7分)
解析過程:
(一)解題突破關鍵:
①要明白此題開放性較高,無固定答案,言之成理即可。
②要注意,該題為評價類題型。在評價歷史人事物的時候,要注意做到公正客觀,既要肯定正面,又要否定負面。
③本題只需客觀公正的態度答題即可,但要注意盡量做到分層作答,分點作答。
(二)推薦答案:
態度如下:
①要具體分析與看待孔子與儒學。理由:我們對孔子、儒學要站在具體的歷史階段去對待,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。
②不要神化孔子與儒學。理由:我們要現實地看待孔子、儒學,切不可當成神靈去迷信,要把孔子、儒學現實化。
③我們要在生活中正確利用孔子與儒學。理由:對于孔子與儒學積極的一面,我們要發揚它,為我們的現實服務;對于孔子與儒學消極的一面,我們要盡力去除其糟粕,削弱或消除它對人們思想的毒害。
傳遞咨詢 知曉動向
領取免費備考資料